被放大的公益力量——市南区文化馆文化惠民

浏览量:0

被放大的公益力量

——市南区文化馆文化惠民

青岛日报

本报记者 李 魏

 

    每周,张淑美都会从城市北部赶到位于延安三路的民生大厦,在七楼的排练厅与模特班的老朋友们汇合。每天,位于民生大厦五、六、七层的市南区文化馆都有像张淑美这样跨区前来参加各类培训的中老年 “活动家”。他们有的要倒两趟公交才能到这儿,有的为了参加活动还在附近租了房子……一个区级文化馆,缘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设施有了,硬件“硬”了

 


 

    在七楼的一间排练厅,市南区文化馆副馆长安君波正在为模特班的同学上课,学生中最小的47岁,最大的已经80岁。他们中有的已经跟随文化馆几经辗转,几近20年。

    退休教师朱兴华就是其中之一,她回忆老文化馆的艰难岁月,从天后宫到金口三路临时租用的排练房:“那时我们只有十几个人参加,冬天没有暖气空调,就在屋子中间点个炉子,大家围着转……”朱兴华提起那时作为引进人才刚调进文化馆的安君波,“我们这群人是一路看着安馆长从毛头小伙一步步成长起来,他就像我们的儿子,细心敬业多少年都没变。”

    如果说,那时文化馆的吸引力主要来自教师的个人魅力,到2009年,市南区文化馆正式搬进民生大厦的这三层楼,拥有了从百余平方米拓展到310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它的吸引力便远不止于此了。

 


 
 

 

    市南区文化局局长张馨见证并参与了区政府对这一区级文化馆新馆的倾力扶持。2009年,作为区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市南区文化馆拥有了100平方米的专业舞蹈排练厅,两间面海宽敞明亮的300平方米大型排练厅;三间配有钢琴、展台、投影仪、液晶电视和音效的教室;一间带有合唱梯台、三角钢琴的声乐排练厅,配备了20台电脑和1800余册图书的电子阅览室,甚至还有一间设备先进的MIDI混音室…… “在市南区,对于文化馆这一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近几年来不断加大,已成为‘文化惠民’的重要举措之一。”张馨说。

“单”全免了,覆盖广了

 


 
 

 

    一下子拥有了如此规模与完备的固定场馆设施,无论身为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张馨还是文化馆的馆长徐昭都有些许的茫然,设施完善了,如何来使用?“我们有一个大的原则不会变,那就是公益性。”张馨说。其实从1993年开始,市南区文化馆就已开始履行这一基本原则,免费培训,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服务的实惠。

    “我原先一直担心,让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文化活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其实不是。”安君波说。现在市南区文化馆拥有10个不同艺术门类的培训班,四支艺术团,3100平方米的面积也已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在舞蹈培训班,记者看到,60余名学生在一间排练厅投入地排练,他们中很多学生是慕名跨区而来,有的甚至表示如果地方不够,可以留在走廊上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