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里的党史丨岁月长河里沉淀的经典怀旧红歌(五)

浏览量:124

一首红歌叙述一段历史,一首红歌见证一段传奇。红歌里的党史,也是故事里的中国!为庆祝建党百年,市南区文化馆推出系列宣传栏目【红歌里的党史】,让大家从音乐里、从故事中感受中国共产党员平凡中的伟大!

点此聆听红歌《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

在西安,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恋。以此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

点此聆听红歌《长城谣》

万里长城万里长,

长城外面是故乡。

高粱肥,大豆香,

遍地黄金少灾殃。

自从大难平地起,

奸淫掳掠苦难当。

苦难当,奔他方,

骨肉离散父母丧。

......

歌曲《长城谣》由潘孑农和刘雪庵“七·七”事变后创作,原为电影《关山万里》所作插曲。

1937年春,上海艺华影片公司开始拍摄潘孑农编剧的《关山万里》,潘孑农邀请刘雪庵为影片配乐。由于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影片没有完成,但是刘雪庵把已经完成的影片插曲《长城谣》刊载在自办的刊物《战歌》上,很快《长城谣》被一些青年抗日宣传队的演唱。不久19岁的青年歌唱家周小燕在武汉合唱团独唱领唱这首歌曲,次年她去法国留学,途经新加坡应百代唱片公司邀请,演唱灌制了《长城谣》唱片。从此,这首歌曲更加广为传唱,感动了广大侨胞,他们踊跃捐款、捐物,有的愤然回国参加抗战,支援打击侵略者。
电影《关山万里》讲述了一位东北的京剧艺人,在"九·一八"事变后携妻女流亡关内。在颠沛流离中自编小曲,教育幼女牢记国仇家恨的故事。故事里,幼女在流亡途中走失,被一音乐家收养。后来,在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募捐演唱会上,幼女演唱了一首《长城谣》,这是音乐家根据幼女父亲编的小曲谱成的。这首歌使他们父女团圆,却仍然回不了家乡。

点此聆听红歌《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
这力量是铁,
这力量是钢。
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
 
1942年,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倡文艺工作者要更进一步地深入生活、反映生活,牧虹和卢肃所在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也组织小分队深入到河北平山和山西繁峙的广大农村参加斗争。1943年日本侵略者对晋察冀边区实行“抢光、杀光、烧光”的政策,那时敌后抗日根据地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
当时服务队到达平山后,朝夕和百姓生活在一起。不仅组织群众生产自救,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还走入乡村做演出宣传。广大农民为争取合法权利,奋起斗争的行为和勇气触动了这些文艺工作者。为了反映当时情形,牧虹和卢肃就执笔创作了一部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歌剧剧情确定后,大家觉得结束有些突然,缺乏终止感。综合大家建议,决定由牧虹同志写词、卢肃同志谱曲,为该剧增加一个幕终曲,《团结就是力量》由此诞生。
这首歌产生的另一层背景是,随着抗战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社会上产生了一股消极抗战的逆流。牧虹和卢肃意识到全社会各种力量共同抗日的必要性,只有团结起来形成钢铁般的力量才能无坚不摧,所以创作了这首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