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里的党史丨岁月长河里沉淀的经典怀旧红歌(九)

浏览量:62

一首红歌叙述一段历史,一首红歌见证一段传奇。红歌里的党史,也是故事里的中国!为庆祝建党百年,市南区文化馆推出系列宣传栏目【红歌里的党史】,让大家从音乐里、从故事中感受中国共产党员平凡中的伟大!
点此欣赏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高亢优扬的信天游调子、气贯长虹的酣畅旋律是陕北人民对中央红军的翘首期盼,是热烈又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这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如同展现了一幅历史画卷,那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段重要的革命历史:中央红军到陕北。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完成25000里长征到达陕北安定。在瓦窑堡,毛泽东看到陕北苏区是我党保存最好的一块根据地,却因左倾错误的肃反政策正陷入严重的困境,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中央派人对刘志丹、习仲勋进行审查,并彻底平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苏区。最后,陕北红军在中央红军的协助下,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和红军落脚陕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成为党和人民军队新的出发点,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听着这婉转悠扬的调子,整齐的队伍、西北的风沙、热情的人民、挥舞的彩旗就会一一浮现在眼前。
197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几位艺术家到延安采风,在延安窑洞的炕头上,大家整理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等四首歌曲。当这些老艺术家回忆起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那段艰难岁月,都感慨万千,一致认为应该增添一首反映中央红军和毛主席到达陕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民歌,确定选用当地民歌作为音乐素材,有刘烽编曲创作,创作组共同填词。于是这首带有浓郁的陕北气息的经典之作就这样诞生了。
革命圣地延安,巍巍宝塔山,青青延河水,这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这首歌曲调明亮,旋律流畅,把革命的浪漫主义和老百姓朴素的情感表现的酣畅淋漓,既生动再现了历史,又热情讴歌了信仰坚定的革命先辈。歌曲诞生后的几十年间,被一代又一代歌手不断翻唱,当年盛开在陕北人民心中山丹丹花依然鲜艳似火,让我们伴随着经典的旋律重温陕北人们对红军的深厚情感,礼赞当下共产党领导中国的欣欣向荣。
点此欣赏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一曲“洪湖水”,悠悠几代情。相信《洪湖水,浪打浪》这首经典歌曲,对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甚至70年代初的人来说,太熟悉了。
洪湖曾是一片革命热土,这里曾经是全国土地革命的中心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贺龙同志曾在这里利用河湖港汊的地势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利用水域优势开展革命斗争,是洪湖革命根据地区别于其他根据地的特点。洪湖赤卫队反映的是这段革命历程,其中塑造的革命英雄韩英已经成为一代革命者精神楷模,《洪湖水,浪打浪》就是韩英唱出的对家乡深情的赞美与依恋。
洪湖人民牢记历史,对党的感恩之情由来深久。曾经血雨腥风的英雄历程,曾经烽烟滚滚的峥嵘岁月,在这优美悠扬的歌曲中,又尽显豪迈与忠贞。歌颂了共产党的恩情,歌词抒发了革命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直接揭示了歌曲的革命主题,因而被人们当作一种革命的精神象征。加上歌曲本身浓郁优美的抒情旋律,很快被全国人民传唱不息。
点此欣赏歌曲《保卫黄河》

1938年11月,25岁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壶口瀑布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抗日根据地。惊心动魄的渡河经历,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此后,光未然不慎坠马,住进延安的医院,作曲家冼星海前来探望,一个令人兴奋的想法在两人的交谈中应运而生。仅仅五天时间,光未然就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歌词。1939年除夕联欢会上,他第一次朗诵新作。
黄河震撼了光未然,光未然的诗歌打动了冼星海。春寒料峭,一间简陋的窑洞里,冼星海不眠不休,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
《黄河大合唱》很快传遍全国,吹响了抗日救亡的号角,激发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决心。当时有报纸评论: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
《黄河大合唱》这首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的讴歌了中华民族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其中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中的旋律更是广为流传,如今《黄河大合唱》在我国已是家喻户晓,这段振奋人心的乐曲也唤起了几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