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里的党史丨岁月长河里沉淀的经典怀旧红歌(十)

浏览量:85

一首红歌叙述一段历史,一首红歌见证一段传奇。红歌里的党史,也是故事里的中国!为庆祝建党百年,市南区文化馆推出系列宣传栏目【红歌里的党史】,让大家从音乐里、从故事中感受中国共产党员平凡中的伟大!
点此欣赏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43年,19岁的曹火星已是晋察冀边区抗日救国联合会群众剧社的音乐组组长。在10月深秋的夜晚,曹火星回想到之前在剧社和大家在一起的日子,感到生活在革命队伍中的温暖。再联想到亲眼目睹的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抗战的情形,脑海中突然跳出前几天读过的延安《解放日报》上的一篇社论文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想到这些,曹火星便在纸上写下了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新歌的题目诞生了,曹火星一边哼唱一边写写画画,经过反复修改,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诞生了。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听到女儿李讷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就提出来这个话不科学、不准确。因为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是先有中国,后来才有共产党。所以,应该在“中国”前面加一个‘新’字,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 ,后来,这首歌的名称也就正式定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57年,管桦回到他的故乡住了较长时间,有了许多不同的感受。他看到这样一幅农村夜景:皓月当空,一群孩子围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往事,便写了歌词。管桦回到北京之后打电话给瞿希贤,说他为孩子们写了一首歌词。瞿希贤一看,这不像是歌词,倒像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诗。她只得反复研读、寻找灵感。渐渐地,她被字里行间真诚的情感和质朴的意境所感动。瞿希贤用弹琴谱了曲。

该曲的主题讲述的是经历过旧时代的妈妈,于和平年代到来时,对下一代的孩子,回忆起自己遭受地主迫害,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并借此来让自己的孩子知道新中国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以此来灌输一种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作品的目的显然是忆苦思甜,而它的创作手法,则和许多强调事物鲜明对照的寓言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957年,管桦回到他的故乡住了较长时间,有了许多不同的感受。他看到这样一幅农村夜景:皓月当空,一群孩子围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往事,便写了歌词。管桦回到北京之后打电话给瞿希贤,说他为孩子们写了一首歌词。瞿希贤一看,这不像是歌词,倒像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诗。她只得反复研读、寻找灵感。渐渐地,她被字里行间真诚的情感和质朴的意境所感动。瞿希贤用弹琴谱了曲。

该曲的主题讲述的是经历过旧时代的妈妈,于和平年代到来时,对下一代的孩子,回忆起自己遭受地主迫害,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并借此来让自己的孩子知道新中国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以此来灌输一种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作品的目的显然是忆苦思甜,而它的创作手法,则和许多强调事物鲜明对照的寓言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珊瑚颂》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歌剧《红珊瑚》的主题曲。

 2019年6月,《珊瑚颂》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歌剧《红珊瑚》讲述的是第三次国内战争的胜利阶段中人民解放军和人民群众一起解放沿海岛屿的一段故事。歌剧着重描写了珊瑚岛上一家渔民父女,在解放前期和当地渔民一起反抗封建渔霸和蒋介石匪帮的迫害,他们受尽了折磨,忍受着深重的苦难。后来由于人民解放军的一位参谋来岛上侦查,及时组织群众向反动统治者进行斗争,他们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配合人民解放军的进军,胜利完成解放沿海岛屿的任务。

歌剧揭示了渔民民不聊生的生活,同时表现了他们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盼望解放的心情,也深刻反映了人民解放军是具有高度革命自觉性的军队,他们对人民解放事业怀有无限的忠诚,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不可分的密切关系。

《珊瑚颂》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这首歌曲的唱词采用了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手法,借赞美红珊瑚来赞美渔家女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