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区“让‘非遗’动起来”系列活动推升“非
浏览量:0

6月1日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施行。这部法律的出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更振作了非遗工作者的热情与激情。借这部法律出台和第六个“非遗日”到来的大好契机,市南区文化馆经过充分酝酿和精心筹备,于2011年第二季度相继推出了以“依法保护,重在传承”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几个板块的“组合拳”推动了全区“非遗热”的不断升温。此项工作不仅得到了市文广新局、区文新局、市群艺术馆和市区级教体局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传承人及各界群众、各基层单位的鼎力相助,以及市民的热捧,使得全区“非遗”文化服务和保护传承推广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一、“非遗基地”落户劈柴院 老艺人与市民互动
6月11日上午九时,为迎接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市南区文化馆与劈柴院“江宁会馆”就“依法保护,重在传承”非遗保护活动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成立了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基地——“民俗风情馆”。“民俗风情馆”着重“复活”逐渐失传的民间技艺,仪式现场邀请了青岛市剪纸、刺绣、糖画、捏面人、手工编织等非遗传承的民间高手,在手工体验房中现场制作、展示传统绝活,民间艺人们还与市民“零距离”互动,尽情展示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风采,市民们相继免费进馆参观,其中不少市民还自己动手体验老青岛的民间技艺。 “零距离”感受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激起了市民们对传统文化极大的兴趣。
二、“校园非遗”成立武术队 结出少年传承果
4月28日下午,青岛燕儿岛第一小学举行了“传承龙文化 自豪中国人”“非遗”传习武术队和剪纸艺术团成立仪式。据悉,去年市南区文化馆在青岛燕儿岛第一小学设立了的岛城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习点,公益传习已坚持了一年了。一年来,市南区文化馆和学校通力合作,本着“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在剪纸和鸳鸯螳螂拳传承人指导下,统一、规范的剪纸走入了学生兴趣课堂,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鸳鸯螳螂拳武术之风吹进燕一小课内外学堂。
在仪式上,数十名剪纸传习班学员在刘文华老师的带领下,手举剪纸作品上台展示,随后,学校校长和区文化馆馆长分别向刘文华老师和孙日成先生授“神州剪韵,五彩生活”锦旗和“武德传承,泽惠童心”锦旗、以及市南区传习教师资格证书。紧接着鸳鸯螳螂拳小学员们身着白色练功服,与传承人孙丛宅老先生同台展示,向大家汇报展示一年来的学习成果。最后,在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与欢呼声中,学校校长隆重宣布学校武术队及剪纸艺术团成立,开启了燕儿岛路第一小学弘扬中国龙文化、传承“非遗”保护的新篇章。
三、“六一”捧出非遗大礼包 市实验学生受益
5月23日,市南区文化馆在拥有百余年历史的青岛市实验小学举行了隆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点授牌仪式。仪式上,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群众艺术馆、市南区新闻出版局、市南区教育局、市南区文化馆的领导光临仪式现场为学校授牌,并为小学员颁发“非遗传习班”学员证。这是市南区建立的第二个“校园非遗传习点”,它标志着市南区“非遗传承保护工程”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传习点开设了两门适于小学生学习的课程——鸳鸯螳螂拳和剪纸。民间艺人刘文华女士带领小学员展示了他们一个月来学习的成果。生龙活虎的小老虎,温驯可人的小兔子等卡通图案在孩子们手中呈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让孩子懂得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与责任。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鸳鸯螳螂拳”的传承人孙日成带领小学员和弟子在青岛市实验小学向全体师生展示了本拳种的风采和神韵。“爱国强身 重德 尚武”八字武训响彻校园,使在场的每个人都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涤。民族文化的精髓就这样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发芽。“刚才的展示,看得我浑身是劲,我们能否也可以拜师傅习武?”课后不少学生极富兴致地询问着授课老师。我们有理由相信,武术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修行方式一定会通过我们的努力重新走向百姓家庭、走进市南每个社区。
为了让民族传统文化回归民众,服务群众,市南区文化馆与青岛市实验小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小学生们送上武术、剪纸民族传统课程,为推动“非遗”民族传承向普及性和持久性发展而共同努力。
四、“阳光讲堂”开非遗讲座 传承人成“香饽饽”
5月30日下午,市南区文化馆爆满的现场一时让馆内工作人员措手不及,他们不停地为来宾加座。在这里举办的“阳光讲堂”公益性讲座——《解读传统医药“艾灸”》吸引了150余名市民的现场聆听。担任主讲的乔明凯医师在讲座中结合课件展示、实物演示等方法生动地讲解了“艾灸”的“四穴养生保健灸法”。中华传统医学在这里展现了它的魅力与活力,两个小时的讲座后,听课的市民们还恋恋不舍,围住乔医师不停地咨询。
五、青岛“老物什·宝贝”征集 充实市南非遗展
6月,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与市南区文化馆组织开展了青岛“老物什·宝贝”征集活动,要求征集的宝贝物件真实反映青岛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民间、民俗生活风情的古旧书籍、老图片和民间、民俗用品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老用品、老物件等。消息一见报,就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一周里,文化馆迎来了10余名市民送藏品。主办单位根据市民意愿,选取其中的50余件物品在市南非遗展厅中展出。 近几天,不乏有市民光顾展厅一睹非遗文化的神韵。
六、新的区非遗名录和首批传承人公布
6月11日,第三批市南区区级非物质文化名录扩展项目和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布了,它们是艾灸、植秀堂八百散、少儿推拿秘籍和鸳鸯螳螂拳传承人孙丛宅、少儿推拿秘籍传承人李先晓。至此,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和市南区文化馆已挖掘保护了三批九项非遗名录,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正是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这也是第一批涉及非遗传承人保护的重要举措,使得市南区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了新进展。
展望市南区这个最具活力的“老”城区,“依法保护,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让民族的回归百姓,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造福岛城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