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守”艺人】匠心淬火续华章——孙氏沉香孙育峰的香道人生

浏览量:50

点此观看视频~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青岛市市南区的孙氏沉香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扩展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这一消息让古老的孙氏沉香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和市民的关注。


01.

幽幽一缕香

穿越四百年

“香之为用,其利最溥”。孙氏沉香制作技艺创制已久,从明朝创制至今已有四百余年。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青岛设“浮山备御千户所”(今浮山所),并先后建有玉皇庙、佛祖庙、三清庙、真武庙、南阁庙、城隍庙、龙王庙、关帝庙、马神殿、社稷坛、旗蠹祠、观音庙、天后宫等寺院,青岛佛教、道教文化兴盛。即墨地区传统黄香制作随之发展起来,形成了万泰源、义顺源、东太源、西太源等四大香庄。
孙氏祖先孙绳武,明万历年间贡士,即墨楼子疃人士,对沉香文化情有独钟,研制各种香料配方,制作成香丸、香球、香饼等,并将该配方编撰整理成册,取名《孙氏香谱》留传给后代。《孙氏香谱》详细阐述了沉香原料的选材、勾香清理技巧、各种原料的特点及香料的配伍,为近代的中国沉香制香工艺提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民国时期,孙氏乃字辈传人孙乃奎携《孙氏香谱》只身南下,在香文化比较兴盛的广东佛山地区创办了“广平安正号”,从事沉香制作,同时在青岛广兴里开设分号“广兴安正号沉香铺”,将沉香制香技艺传承于子孙。

在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孙氏沉香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孙育峰始终秉承《孙氏香谱》祖训:“取材以尖峰伽楠为上,理香以腐木尽除为善”,坚守初心,精选上乘物料,古法炮制,传承制香技艺。
 

 

02.

匠心承续

孙氏沉香手工坚守
孙育峰自幼于爷爷身旁成长,弥漫着独特香气的家,成为他与沉香结缘的摇篮。制香时,香泥在稚嫩的小手中宛如神奇的玩具,不经意间,沉香的种子在心底种下。随着年龄增长,十七岁时他踏入父亲经营的店铺,正式踏上技艺传承之路。从懵懂观看到逐渐参与店铺经营,他一步步接过先辈递来的接力棒,开启对沉香世界的深度探索。
选料、勾香、清洗、磨粉、过筛、配伍、和泥、碾压、制香、整形、风干、切割、窖藏……制作孙氏沉香线香,需历经十几道工序。勾香环节十分消耗心力,孙育峰坚持手工去除香料中的腐木,谨遵“理香以腐木尽除为善”的祖训,清洗晾干后,用工具将沉香捣成100目的细粉,再用天然楠木粉黏合,加工成线香,窖藏一至二年,香质细腻、留香持久的孙氏沉香线香才算制作完成。在孙育峰看来,孙氏沉香制作技艺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各种沉香的配伍,每一块沉香的味道不同,没有对沉香十几年的熏香、勾香锻炼,是做不出来好香的。

“孙氏沉香线香工艺繁杂、制作辛苦、周期长,但我们坚持传统手工制作。”孙育峰说。严格按照传统手工艺制作出来的孙氏沉香线香,不添加任何香料,具花香、药香,气味凉且甜,质地细腻。不但有行气止痛、抗炎镇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之作用,更具有清心怡神、助睡眠之功效。久闻,经脉柔顺,气息调和。
 

03.

创新赋能

传统技艺再焕新生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沉香行业也迎来了新的传承、发展机遇。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和学习沉香文化,将其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进行创新和发展,一些年轻人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沉香使用体验、搭配心得等,形成了独特的沉香文化现象,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这也为孙育峰传承发展孙氏沉香带来全新思考,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应运而生,将香泥化作童趣满满的橡皮泥,把深奥的制香口诀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吸引了众多小朋友的目光。接下来,孙育峰计划以动漫形式展现制香技艺,向十几岁、二十岁的年轻群体延伸文化触角。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中,孙氏沉香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传承模式,力求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浪潮中,为古老技艺开拓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新天地,让沉香文化的馥郁芬芳,在新的时代脉络中绵延不绝、历久弥香。

不仅是文化传承,对于沉香产业的发展前景,孙育峰也表示很有信心。

 

现阶段,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生活,沉香文化回归恰巧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心理及精神文化需求。与此同时,孙氏沉香陆续开发了一系列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沉香产品,例如沉香线香、沉香盘香、沉香茶、沉香酒,还有沉香精油产品,让非遗产品多“点”开花,各类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如今,在孙育峰等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孙氏沉香如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大树,根系深植于历史文化的沃土,承载家族四代人的坚守,让悠悠香韵绵延不绝,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