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守”艺人】张林:斫琴千张,匠心谱写九嶷派古琴传承长歌
浏览量:75
点此观看视频~
有一种声音,它可穿越千年时光,悠悠回响在城市的文化脉络之中,它便是九嶷派古琴的袅袅琴音。
这古老的弹拨乐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而在现代社会的浪潮里,九嶷派古琴如何续写传奇?让我们走进九嶷派古琴第四代传承人张林的故事,探寻这古韵新声背后的传承之意。
从 “小白” 到
非遗传承人的蜕变
古琴,这一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古老乐器,至今已有3000 余年历史,在不同地域、不同琴家的传承与发展下,逐渐形成了众多风格各异的流派。其中,九嶷派以其苍劲坚实的琴风、对吟猱节奏的精妙讲究,在古琴流派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格。其开派祖师杨宗稷,于北京开办“九嶷琴社”,并倾其心血编写了累计70余万字的巨著《琴学丛书》,“九嶷派” 也因此在琴史上声名远扬。
而九嶷派古琴能在青岛这片土地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张林。他作为九嶷派古琴第四代传承人、青岛市古琴协会会长,投身古琴演奏、斫制、教学与研究三十余载,让九嶷派古琴在青岛绽放光彩。
1986年,18岁的张林,在广播中偶然听到一曲古琴音,那古朴悠扬的旋律,瞬间击中了他的心。彼时,在他所处之地,古琴还是个鲜有人知的稀罕物,身边无人会弹奏,张林可谓是古琴领域的 “小白”。
热爱能抵万难。为了拜师学艺,他踏上了四处奔波的求师之路。潍坊、淄博、济南……都留下了他寻师的足迹。2005年,张林在唐山拜入九嶷派第三代传人李天桓门下,正式开启系统学习九嶷派古琴的征程。当时,整个青岛只有两个人弹奏古琴,其中一个便是张林。
学琴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古琴稀少且昂贵。张林听闻北京有店面售琴,便毅然坐上火车前往。面对650元一张,近乎父亲一年工资的高价琴,他又徒步3小时,只为找到一家稍便宜的工厂购琴。挑琴的艰难,让他萌生了自己斫琴的想法。
时光里的沉淀与坚守
斫琴,是一门时间与技艺交织的艺术。自2006年跟随九嶷派古琴家张松延先生学习斫琴技艺起,张林便全身心投入其中。
在他的斫琴坊里,静静摆放着几根十几年前从全国各地搜寻来的上百年老木,这些珍贵的木材,是斫制好琴的基础。一张琴,要历经选材、取形、晾材、挖槽腹、校音、粘合、披布、刮灰胎、髹漆、上弦等多道工序,耗时一年半至两年才能完成。
挖槽腹、校音,是最关键也最繁琐的环节,张林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纯熟的手艺和人琴合一的境界,释放木材的绝佳音韵。上灰胎,他坚持用纯天然大漆混合鹿角霜,6层灰胎,每层干透需半月,只为保证琴的品质。髹漆环节更是反复 8至10次,耗时10个月。
如今,张林手下已斫制出1000 余张古琴。他练就了一手绝活,用手敲敲木料,便能辨出年份;敲敲琴,就能听出琴面瑕疵。“斫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让后人戳脊梁骨。” 张林用行动诠释着斫琴人的匠心。
普及古琴艺术
任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最关键者无非两个因素:一是传人,二是资料。在保护、传承古琴艺术的工作中,资料的抢救、整理、出版迫在眉睫,培养人才为当务之急。
2005年,怀揣着推广古琴文化的坚定信念,张林成立了青岛市古琴协会。随后,他积极在市内13所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传承班”。自开班以来,已培养近百名青年古琴演奏家和近千名琴学爱好者,累计2000余人受到古琴艺术的熏陶。他不仅在课堂上传授技艺,还通过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青交流琴艺、举办雅集等活动,为古琴爱好者们搭建起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
2008年,秉持“师古而不泥古”的理念,张林历时9年编写完成《九疑琴学六十四式》,涵盖从上古、春秋战国到宋、元、明、清,再至近代可考的所有古琴形制,为斫琴师们提供参考。古琴社内,一整面墙的书架,摆放着张林搜集整理的历代古琴古谱、琴学书籍,这是琴学得以传承不息的重要根基。外观肃穆古朴的古籍,静静躺卧,散发着历代琴人的思想之光。
2015年,九嶷派古琴入选青岛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他以非遗传承为底色,以古琴推广为己任,让九嶷派古琴在青岛这片土地上枝繁叶茂。
在市南区,像九嶷派古琴的非遗项目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名词范畴,深深融入城市的肌理之中。它于社区扎根,在每一次邻里间的交流互动里传承;在校园绽放,化作莘莘学子对传统文化热爱的种子;在城市社群的土壤中蓬勃生长,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让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