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守”艺人】王氏海鲜水饺传承人王桂云:三代人守住一个“鲜”
浏览量:86
清晨,王氏海鲜水饺第三代传承人王桂云熟练地系上围裙,手指抚过瓷盆,当崂山泉水与特级小麦粉相遇的瞬间,百年传承的“鲜味密码”在晨光中悄然苏醒。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守”艺人王桂云的传承故事。
01.
一盘水饺登上央视
呈现三代人守护的“鲜”味
王氏海鲜水饺创始于清朝光绪年间,是市南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这道承载百年渔家智慧的美食,既以海鲜入馔的舌尖风暴惊艳味蕾,又以揉捏擀压的匠心技艺传承文化密码。从浪尖跳动的海鲜到案板翻飞的面皮,古法工艺在潮汐涨落间沉淀升华,轻咬薄皮时漫溢的汤汁,将先民“靠海吃海”的生活美学娓娓道来。
创始人王洪是胶州城里饭庄的主营厨师,经第二代传承人王福昌的改良创新以及第三代传承人王桂云的继承发展,逐步形成了内容丰富、方法简洁、就地取材、加工技艺独特的王氏海鲜水饺。
2018 年,王氏海鲜水饺制作技艺登上《舌尖上的中国 3》,王桂云在镜头前,捏褶、收口、抛掷入锅的动作行云流水。而那源自光绪年间的渔家手艺,就藏在这一个个细微的动作里,伴着面皮舒展时发出的细碎声响,仿佛在诉说着百年的传承故事。
解密舌尖密码
王氏海鲜水饺严格遵循选料、制皮、调馅、包捏、烹煮五道核心工序。
烹饪原料必须是天然之物,就地取材,工序严谨,从而形成具有特定的选料和制作工艺标准的王氏海鲜水饺技艺。王桂云回忆,寒冬凌晨随父亲王福昌去码头挑鱼,鱼眼浑浊的不要,鱼鳞暗淡的弃用,“选材的苛刻,是对大海的敬畏”。青岛本地新鲜鲅鱼、活蹦乱跳的大虾、饱满肥美的梭子蟹等,都是制作王氏海鲜水饺的上乘馅料。
王氏海鲜水饺主打招牌之一是色泽鲜艳的翡翠海鲜虾仁水饺。馅料精心选料、合理配比,将白菜的叶子和帮分开处理并挤出多余水分,虾仁需切成小块以便包制,而韭菜则直接切末备用。
面皮制作时,精准调配水调面和烹饪色剂比例,通过使用菠菜汁制作绿色面团以保持翡翠色泽的技巧,经揉面、醒面后擀制成型。包制时收口捏紧,成品外形美观。成熟环节严格控温,精准把控加热时间,力求呈现最佳口感。每个环节都凝结着时光淬炼的智慧。
百年老字号凭创新焕发新生
当热气腾腾的王氏海鲜水饺端上桌,一咬爆汁,鲜美的鱼肉丸Q弹,醇厚浓郁的大虾在口腔中绽放,还搭配了爽脆的白菜,饺子皮软糯又不失韧性,口感层次瞬间丰富起来。作为沿海地区特有的美食水饺代表,王氏海鲜水饺制作技艺蕴含着文化、经济、技艺和社会多重价值,一代代传承人在水饺传统技法上改良创新,是传承百年的水饺世家。
作为王氏海鲜水饺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青岛福昌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扛起了“守旧”与“创新”的双重使命。公司组建8人研发团队,同时,他们为船歌鱼水饺等知名品牌提供技术培训,将非遗技艺辐射全国。
这份凝结着文化记忆与商业智慧的渔味密码,既滋养着本地食客的乡愁,更作为青岛美食名片走向全国,用最朴素的麦香海味,讲述着百年传承的坚守与新生。
从渔村灶台到舌尖上的中国,从手工匠坊到非遗IP,王氏海鲜水饺的故事,是三代人对“鲜”的执念,更是市南非遗“守”艺人用匠心对抗时光的缩影。正如王桂云所言:“饺子包裹住的是山海,守住的是人心。”这或许就是手艺生生不息的终极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