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守”艺人】于青云:四代艾灸传承与坚守,只为百姓健康
浏览量:180
《黄帝内经》早有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作为最古老的中医养生疗法之一,艾灸是治疗急症、慢性病的重要手段。
如今,这炷艾火跨越百年岁月,成为市南区非遗保护体系中“活态传承”的典范。让我们走进“周氏艾灸法”第三代传承人于青云的传承故事。
百年传承,从晚清名中医到省级非遗的历史积淀
“周氏艾灸法”始创于晚清时期,由名中医周丙荣开创,他弃儒习医,擅长于针灸,喜欢撰写记述,留下《金针梅花诗钞》等重要中医文献,记载周氏四世传习之心得。第二代传承人周楣声耗时70余年临床实践,在积累100多万字读书笔记和大量针灸验案基础上,完成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灸法专著《灸绳》,提出“热症贵灸”的创新理论,被业界誉为“艾灸之准绳”。
而第三代传承人于青云与周楣声的师徒缘分起源就在青岛。周楣声早年曾行医于皖东、苏北一方,晚年修学于青岛,当时周楣声的中医艾灸思想已享誉中医界,学子遍布海内外,在逐渐的接触中,周楣声将他毕生经验悉心传授给于青云,并叮嘱其一定要将灸法传承发扬下去。
该项目于2011年入选市南区非遗名录,2015年入选青岛市级名录,2016年晋升省级非遗,形成从区域到省级的三级保护体系。
35年临床实践20余项科研成果,赋能非遗传承
周氏艾灸法秉持“少而精准”选穴原则,面对危重症单穴施灸即获良效,其中压痛穴是关键选穴依据。于青云陷入回忆,娓娓道来周氏艾灸法的博大精深。
1985年周老于砀山遇一脑膜炎重症女孩,西医判定预后极差。周老迅速启用灸架,仅灸百会穴,日夜不辍。三日后,女孩病情好转,最终康复出院。于青云表示,“热症贵灸”这一理念,是周氏对中医灸法的重大贡献,为灸法治热性传染病开辟新径。
此后,于青云专注钻研周楣声笔记与手稿,深耕艾灸临床与教学35年,取得20多项科研成果,多次荣获山东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青岛市中医先进个人称号,获评青岛市优秀政协委员,还担任山东省督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目前,她正主导并全力推进《周楣声医学全集》多语种版本的出版,周楣声艾灸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也在筹建当中,“近年来,我们通过进社区、学校、政府部门等地,以讲座的方式,宣传艾灸文化、普及中医知识,希望有越来越多热爱艾灸事业的人能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于青云表示。
从家族书房到城市记忆,非遗传承的“周氏模式”
当下,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并认可中医艾灸的研究成果。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承载着千年智慧,需要有志之士怀着满腔热忱投身其中,通过代代接力,让这份传统技艺持续发光发热,惠及更多人群。
目前,周氏艾灸法已培养第四代传承人,周楣声的孙子周子洋和于青云的儿子王嘉祺,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传承梯队。
为推动周氏艾灸法的广泛应用与传承,他们正在着力搭建一套完善且系统的教学体系,致力于培育出一批批专业素养过硬的艾灸人才,确保他们能够顺利通过考核,持证上岗,为大众提供规范、专业的艾灸服务,希望中医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青春。
\
非遗不仅是文化记忆的载体,更是城市发展的精神脉络。周氏艾灸法的发展是市南区非遗保护体系的缩影,传统技艺正以科研创新为翼,以活态传承为基,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生长点。
如有交流、学习或议案体验需求,可联系:
周氏楣声艾灸文化博物馆
| 地址 |
劲松七路68号
金泽国际人才公寓六号网点
| 预约咨询电话 |
0532—83665888转8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