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区文化化馆“六一”前“送大礼”--“非遗传

浏览量:0

 

5月23日市南区文化馆在拥有百余年历史的青岛市实验小学举行了隆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点授牌仪式。仪式上,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群众艺术馆、市南区新闻出版局、市南区教育局、市南区文化馆的领导光临仪式现场为学校授牌,并为小学员颁发“非遗传习班”学员证。这是市南区建立的第二个“校园非遗传习点”,它标志着市南区“非遗传承保护工程”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传习点开设了两门适于小学生学习的课程——鸳鸯螳螂拳和剪纸。
市南区地处青岛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南区的剪纸艺术有着较远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市南剪纸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以简洁明快的手法,独具匠心的构思,剪出淳朴清新的艺术风格。民间艺人刘文华女士带领小学员展示了他们一个月来学习的成果。生龙活虎的小老虎,温驯可人的小兔子等卡通图案在孩子们手中呈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让孩子懂得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与责任。
鸳鸯螳螂拳主要发展于山东胶东地区,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声播于海外。其中鸳鸯螳螂拳以其独特的拳法和左右双修的全面训练思想,成为螳螂拳中独树一帜的特色流派。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鸳鸯螳螂拳”的传承人孙日成带领小学员和弟子在青岛市实验小学向全体师生展示了本拳种的风采和神韵。“爱国 强身 重德尚武”八字武训响彻校园,使在场的每个人都得到了一次身心的洗涤。民族文化的精髓就这样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发芽。“刚才的展示,看得我浑身是劲,我们能否也可以拜师傅习武?”课后不少学生极富兴致地询问着授课老师。我们有理由相信,武术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修行方式一定会通过我们的努力重新走向百姓家庭、走进市南每个社区。

为了让民族传统文化回归民众,服务群众,市南区文化馆与青岛市实验小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小学生们送上武术、剪纸民族传统课程,为推动“非遗”民族传承向普及性和持久性发展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