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群文艺苑2010年第2期(下)

浏览量:0

 

浅谈青岛老城区市井民俗文化空间的传承保护
以市南区百年劈柴院为例
  王岩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兴文化的快速崛起,许多具有珍贵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失去了生存和留存的空间。青岛市市南区在传承保护百年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空间过程中,展开了一些有益的探讨,收到了明显的果效。本文结合近年来对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空间的传承保护问题,就市井民俗文化空间受到了哪些冲击,应当如何传承保护这些留有几代人美好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初步讨论,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万家。    
一、百年劈柴院市井民俗文化特色
19世纪末德国占领青岛后,于1902年修建了江宁路。江宁路呈“人”字形,东连中山路,北接北京路,西通河北路。至于“劈柴院”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人说这里原先是个“劈柴市”,全是卖劈柴的。也有人说,这些劈柴除了供市民烧火做饭,还供应大窑沟窑炉烧制砖瓦。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刘筠写的诗集《青岛百吟》中,有这样一段注释:“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

 
民国十三年一月出版发行的《中国青岛报附张》上找到了这样的一段文字:江宁路,原系本商埠初建之时烧砖瓦备柴草处,后渐为乡民以及闯青岛港者之栖身处。关于劈柴院名字的由来,这篇短文也说得很清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人在中国初建青岛市区时,劈柴院是一处为烧砖瓦而聚集柴草的场所,后来 这里渐渐成为闯青岛港的人们的“栖身处”。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劈柴院已经成为与北京天桥、天津南市相近的市井民俗文化空间。在老青岛人的记忆中,这里不仅是美食的代名词,更是民间演艺业的吉祥地。

劈柴院的演出场地分四种:一是戏院;二是茶社;三是书场;四是“撂地”。戏院曾叫群英戏院,主要演出蹦蹦戏,也叫“落子”,解放以后叫评剧。茶社有群艳茶社、永安茶社、共乐茶社,有的演出曲艺,有的演出戏曲清唱。一般贴出演员海报,同时演员在台下坐成一排,由观众花钱来点唱。说书场有王教顺书场(鱼鼓)、刘延东书场(琴书)、赵唐祥书场(评词)、刘泰清书场(大鼓)。书场演出全是“蔓(万)字活”,即长篇大书,如《残唐五代》、《呼家将》等。“撂地”最多时有五六个露天场子,八九条长板凳,演出一段一收钱。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古彩戏法艺人王鼎臣(艺名“王傻子”)、大鼓书演艺家刘泰清,评书艺人葛兆洪、王宝亨、苗心诚,相声演员常宝庭(艺名“小蘑菇”)都曾在此“撂地”演出过当年到劈柴院看王傻子的古彩戏法,听马三立的相声,和那脍炙人口的地方戏周鼓子、京剧,在劈柴院吃美味的坛子肉、炉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