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群文艺苑2011年第1期(下)
浏览量:0
例: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岳阳楼对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上联写岳阳楼发生的典故,提出问题;下联写形胜,回答问题。一问一答,形成一个完整概念。例:孙冉翁(孙髯翁,号颐庵,陕西三原人,后寄籍云南昆明。其生年不祥,死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作品有《永言堂诗文集》、《金沙诗草》,还编辑了一部《国朝诗采》。但是,影响最大的却是这副大观楼长联)《昆明大观楼》: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上联写景,下联叙事,珠联璧合。 又如:“一片丹心教后代;万只粉笔写春秋”。这是为教师写的对联,无论是“教后代”还是“写春秋”都是教师工作的写照。我们撰出一副对联,上、下联不能牛唇不对马嘴,乱来一通,要成双对、相关联,也就是我们说的没有跑题。但要注意不能“合掌”。
下面侧重说一下“合掌”问题。合掌,是指上下联对仗中意义相似或相同的现象,是对对联中病联的雅称,就是说上、下联的内容关联,但要避免雷同,不能重复,不能同义相对。合掌是撰写楹联的大忌。上下联对应位置中语意重复,既非相互对立,又非互为补充,造成了词语的浪费、累赘。我们确实要求词性对品,但有些楹联爱好者错把“合掌”当成工对,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如“玉堂浮瑞气;金室耀祥光”、“千忧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日月如梭逝,光阴似箭飞”之类的联句,几乎都用同义、近义词相对,这就是“合掌。需要指出的是,一副楹联是不是“合掌”,主要看上下联意思是不是重复、雷同,而不能只看一词一语是不是同义或近义。例如,悼烈士联“烈士丰功垂万代;英雄伟绩著千秋。”联中“万代”与“千秋”是两个近义词相对,均是泛指时间久远,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因而“合掌”。但是,在题三苏祠联“诸葛相祠垂万代;三苏文苑溯千秋”中,同样的词语就不算“合掌”。为什么?上联“万代”,泛指长久、永久,颂扬武侯祠的盛名伴随着诸葛亮的高风亮节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而下联的“千秋”,则是实指,词义与“万代”有实质区别,指北宋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的生平、著述让我们追溯到一千年前的宋代。联文中一“垂”一“溯”,为反向推演,“万代”与“千秋”一虚一实,不仅不“合掌”,反而贴切中肯,对仗工稳。
至于“合掌”在什么时候成为病?《对偶辞格》(朱承平著,岳麓书社2003年版)说:“人们对合掌病有一个认识过程。齐梁初唐之际,诗人并不认为合掌是病。经过数百年的锤炼琢磨,才逐渐认识到对偶应当词义相对,句义相违;用词累赘,文意重沓,是不利于对偶句义表达的。”又说:胡应麟《诗数·内篇》卷四指出:“作诗最忌合掌,近体尤忌。而齐梁人往往犯之,如以‘朝’对‘曙’,将‘远’属‘遥’之类。初唐诸子,尚袭此风。推原历阶,实由康乐。沈、宋二君,始加洗刷,至于盛唐尽矣。”
当然,古代人们对于合掌也是有不同看法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二句历来也为人们所称道。有人还认为在骈文中合掌可以增强文势,并非一无所取。
当然,古代人们对于合掌也是有不同看法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二句历来也为人们所称道。有人还认为在骈文中合掌可以增强文势,并非一无所取。
所以经过对合掌认知的清晰,当我们看到上联写的是“植树”,下联不能对“造林”,植树与造林的词性都对啊,为什么不行呢?因为植树就是造林,造林也要植树,这在对联中就是“合掌”。
再谈谈“领字”。领字,源于古赓歌,是词曲特有的一种句法,对联用之。一般情况下,它处于句首位置,起引领下句(一句或数句)的作用,或在句意转折、过渡之处,起串合、联结各句的作用。领字在对联中的应用,常见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领,亦称一字豆、二字豆、三字豆,当然也有四字领,乃至五字领、七字领等。对联中领字常由动词、副词、连词或短语充当,平仄皆有,虽然上下联之间以平仄相对为佳,但另字可不计平仄。
什么是领字,应该怎样界定领字?《中国对联大辞典》“领字”条云:“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对联领字是词曲领字的发展,其平仄要求一般不严。”陆伟廉先生在《对联经》中,为领字下了这样一个定义:“领字为添加于一组自对句前头,但其本身并不参加自对之词字或短语,其数目一般为1—3个,偶为4个。”“领字的作用, 在于引起其后的一些自对句的铺排。”上述两个关于领字的定义指出:“在句前”,“自对句前头”。这一条很重要。领字的位置一定在句前而不是在句中,这是界定领字的一条标准。沈祥龙《约斋词话》把姜白石词“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二句中的“先自”和“更闻”认为是句中虚字(即领字),词论界认为这是错误的。李先鸿先生在《对联学基础》中提出领字,“它可居句子首,也可居联文中”的论点,并举例说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