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 · 非遗 | 《非遗里的清廉》第二集:“鸳鸯螳螂拳”里的清廉故事

浏览量:108

    《非遗里的清廉》系列微电影由青岛市纪委监委、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制作,从介绍青岛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入手,借传承人之口,讲述非遗里蕴含的清廉思想,通过微电影的时尚形式深化廉政文化建设。
 

 
    “鸳鸯螳螂拳”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华鸳鸯门派由春秋战国时期白猿所创,源远流长已达2700余年。鸳鸯螳螂拳讲究一招一式皆克敌制胜,技击性很强。同时,鸳鸯螳螂拳以内家功为根基,修身养性,套路动作左右对称,如同鸳鸯成双入对、如影随形,肢体得以全面协调灵活开发。除了传承脉络清晰,鸳鸯螳螂拳理论功法、套路技巧自成一派,讲究“内外兼修”,使身体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有很高的健身养生价值。

    鸳鸯螳螂拳主要发展于山东半岛一带。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之中,鸳鸯螳螂拳一直秘传于民间,直到清中期方由马过先生将这一秘传武功公示于众。后经李之箭、贺顺昌、毛丽泉、孙丛宅、孙日成五代人守护传承,发扬光大。为了保证拳法的正宗,鸳鸯螳螂拳一直只在民间秘传。过去,师傅一生只选一位武功和人品都得意的弟子作为传人,所以尽管经过了2700多年,鸳鸯螳螂拳的每一套拳法都没有变过,真正地保持了原汁原味。

    传承鸳鸯螳螂拳,除了延续先古时代原汁原味的拳术,还有生存的信念,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这需要如同教科书一样严格的传授体系,对此,孙丛宅有自己的思考:鸳鸯螳螂拳以传承为主,重视基本功;要有身体资质,还要有武德;马步、站桩这些至少练三年才能开始接触套路。孙日成是鸳鸯螳螂拳的第五代传承人。在武术界,素有“只闻其名、不见其身”之说的鸳鸯螳螂拳,此前一直秘传于民间,近年来却悄悄走进了大众生活。这得益于获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孙日成。
掌门人孙丛宅每天定时在练拳前对所有弟子训话:忠、孝、礼、义,习练鸳鸯门派的各种拳术决不能随意伤人。所有鸳鸯门拳术的使用必须遵守这则武德。这种平凡而庄严的仪式被称为“拜关公”,世代相传。

    鸳鸯螳螂拳主要特征是以阴阳互补、内外双修为底蕴,以左右对称拳法为标志,如同鸳鸯成双入对、形影相随一般,故冠以“鸳鸯”之名。合于“螳螂”者,不在象形,而重在取其迅猛手法精妙多变之意。鸳鸯螳螂拳博采众长、独树一帜,有独特的动作和套路,是内外结合的拳法。该拳法动作古朴浑厚、技法丰富、结构严谨、衔接巧妙,无任何虚招,讲究一招一式皆有目的,技击性很强,完整的保留和传承了中华武术精神。鸳鸯螳螂拳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