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里的故事丨岁月长河里沉淀的经典怀旧红歌(一)

浏览量:164

 一首红歌叙述一段历史,一首红歌见证一段传奇。红歌里的党史,也是故事里的中国!为庆祝建党百年,市南区文化馆推出系列宣传栏目【红歌里的故事】,让大家从音乐里、从故事中感受中国共产党员平凡中的伟大!

《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咳呀,
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点此聆听歌曲
 
 在众多革命歌曲中,没有哪一首歌能像《东方红》那样在几代人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东方红》是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用以表达对领袖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颂歌。

 经考证,《东方红》原曲实为一首名叫《芝麻油》的晋西北民歌。本来是一首典型的情歌小调,在抗战时期由安波等人重新填词,演变成了一首反映抗日内容的民歌《骑白马·挂洋枪》。随后,由李锦旗再次填词将其改成《移民歌》,由移民模范李有源和李增正叔侄传唱出来,其中李有源是这首歌的重要传唱人。

 以后,又由参加挺进东北干部团的文艺干部队的公木等人重新填词,正式命名为《东方红》,由东北文工团在沈阳首演。从此,这首抗日战争时期新民歌的代表作传唱了数十年,成为歌唱人民领袖的一首代表性歌曲。

 进入1960年代,《东方红》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为纪念新中国成立15周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策划和指挥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不仅以《东方红》命名,而且将这首歌改编成交响合唱曲,用于全台戏的序幕。当时,注明“李有源词,李焕之曲”。 
 
 1964年10月2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其场面之盛大,演员之众多,气势之恢宏,轰动了整个北京城。接着,这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拍摄成的电影更是在全国各地引起观者如潮,《东方红》成了那一时代文艺界空前的盛举。
 
 1953年10月,日本西官市“虹之会”合唱团的10多人给李有源寄来一张演唱《东方红》的照片,并联合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东方红,太阳升,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歌曲,我们想,这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歌曲。”此后,《东方红》这首歌曲,便飘洋过海。
 
 20世纪50年代初担任毛泽东主席秘书兼保健医生的王鹤滨老人认为,这么多年过去了,《东方红》从1944年初现,到1945年的定格与传唱,其间数易其词,客观地说应该算得上集体创作了,比如词作家公木先生等人在最终的定稿工作中也花费了大量心血。其实,无论李有源、李增正还是李锦旗,都曾为《东方红》的普及与传唱付出过很多努力。   
 
 解放后,为适应专业合唱队表演,先后又有多位作曲家将其改编为合唱曲,现在流行的合唱曲《东方红》便是由著名作曲家李焕之编写的。
 
 可以说,这首经典红歌的传唱,凝聚了“集体的智慧”。 
 
《十送红军》
 
一送(里格)红军,
(介支个)下了山,
秋雨(里格)细雨,
(介支个)缠绵绵
 

 提起反映长征的文艺作品,很多人会想起《十送红军》这首歌,它曾被电视连续剧《长征》选为主题歌,悠扬委婉又带着凄清伤感的曲调,唱出了红军战士与送别百姓之间难以割舍的鱼水情深。

 《十送红军》的旋律,来自于兴国山歌《送郎调》,它所表现的就是1934年10月,红军从赣南苏区江西于都出发,踏上长征路的情景。

 1960年,正值新中国经济困难时期,严酷的现实给当时的文艺工作者赋予了一项使命,就是尽快拿出一批讴歌民族气节和英雄主义气概的洪钟大作。

 1961年,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布置了紧急任务,三个月内由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编《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张士燮负责剧本创作。当他写到第四场红军长征时,感到需要有一首歌曲来表达人民群众送别红军时,那种恋恋不舍的心情。于是,他把搜集到的多首有关送红军的江西民歌综合起来,创作出《十送红军》的歌词。
 
 在民歌中,经常用数字来起歌名,这首歌也是通过“几送”,把井冈山地区的那些比较有地方色彩的一些地名概括进来,能让人产生一种回忆。
 
 朱正本则以赣南采茶戏为基本曲调,又借鉴了西洋音乐回旋曲的形式,改编完成了《十送红军》婉转优美的曲调。

《唱支山歌给党听》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党的光辉照我心。

点此聆听歌曲
 
 1963年,全国掀起了向雷锋学习的高潮。《唱支山歌给党听》就是在这次高潮中产生的一首优秀歌曲。
 
 它的歌词节录于《雷锋日记》,是雷锋从报上摘记的一首诗,作者为陕西铜矿矿务局焦坪煤矿的职工姚晓舟(笔名蕉萍)。作曲家朱践耳将其谱成山歌风味的独唱曲,作为故事片《雷锋》的插曲,由胡松华首唱。红色影响:这是一首深情——悲怆——激昂的“三部曲”式歌曲,情感诉求十分强烈,凡有过相似经历的人,都能产生强烈共鸣。经农奴出身的藏族歌手才旦卓玛再度演绎,很快流传全国,几十年久唱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