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养生丨五音入五脏,曲终人舒畅
浏览量:65
青岛市古琴家协会按照中医五音入五脏原则
特准备了五首古琴曲
中医五音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完整的体系,数千年来一直为医家和学者所重视。古语有“百病生于气而止于音”,充分说明了音乐对人们健康的重要性。历史上用音乐治病的例子有很多,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勤于政事,过于忧心,导致形体消瘦,医治数次无效。后来,每天听古曲《宫声》数次,心情逐渐由忧郁转为愉快,不药而愈。
中医五音疗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关于“昔陶唐之时……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的记载可以视作中国音乐疗法的初现。到春秋战国时代,随着以《礼记·乐记篇》和《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关于音乐治疗的成熟理论出现,早期中医五音疗法开始形成基本完备的体系。
五音如何内动五脏
中国传统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与自然世界存在着某种客观的对应关系。《灵枢·邪客》有“天有五音……此人之与天地相应也”的说法,并首先把五音引入医学领域,将五音对应五行,与五脏、五志相关联。《素问》首次提出了“五音应五脏”五脏相音的观点,认为“五音”与人体五脏存在密切的联系。
五音如何调试五脏
中医五音疗法认为,五音对五脏,五脏系五行,将三者相融,通过闻五音,从而调适五脏。《管子·地员》中提到:“凡听徵,如负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马鸣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形象地描绘出了五音的意象,体现了其专有的特色。
青岛市古琴协会·儒风古琴成立于2006年,是由岛城古琴演奏家、古琴艺术传播者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古琴艺术爱好者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团体。
琴院之设,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正统古琴、培养全面型琴人。琴院设有古琴传习、古琴斫制、琴学研究等课程,集古琴演奏、教学、研究、斫制为一体。